昂丹司琼在临床上较为常用止吐药,与多巴胺激动剂相比,具有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少的优点。随着昂丹司琼应用愈加广泛,近年来关于肌张力障碍副作用的报道也日益增多,临床表现多变,包括全身强烈抽动,上肢孤立性舞蹈症等多种类型。
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附属医院 Diaz-Parlet 医生报道了一例正常压力脑积水(NPH)经脑室-腹腔(VP)分流的患者出现昂丹司琼诱导性肌张力障碍,刊登在近期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杂志上。
患者,77 岁女性,表现为步态不稳、尿失禁和意识障碍加重 1 年余,诊断为正常压力脑积水,重度高血压史,阿替洛尔、赖诺普利和西酞普兰常规用药史。3 月前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术后症状改善明显。近期出现急性意识障碍但不伴尿失禁或步态不稳,影像学检查示分流导管远端阻塞,遂立即接受二次修补术。
二次术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血压 200/90 mmHg,心率 90 次/min,血氧饱和度 95%。
术中全麻策略为静注异丙酚 130 mg,芬太尼 50 mg,利多卡因 100 mg 作为诱导麻醉,给予罗库溴铵 40 mg 促进诱导麻醉期间气管插管。插管后,0.7%-1.0% 异氟烷混合 40% 氧气维持麻醉。
期间患者收缩压 180-110 mmHg,舒张压 90-60 mmHg,心率 65-90 次/min,动脉饱和度 98%-100%,未使用血管加压药。手术进展顺利,术后未见并发症。除头孢唑林外,患者手术期间未接受其他药物。
患者麻醉恢复前约 30 min 静注二氢吗啡酮 0.1 mg。为预防术后恶心呕吐,静注昂丹司琼 4 mg。上述流程结束后,停用异氟烷,以四联成串刺激(TOF)评分大于 90% 为参考标准,给予新斯的明 3.5 mg 和格隆溴铵 0.6 mg 逆转神经肌肉阻滞。恢复期间,患者收缩压维持 170 mmHg 水平。
患者自主呼吸后出现异常,表现为节律不齐,浅快呼吸,伴短暂呼吸暂停。上下肢呈去皮质强直体位,不伴强直性痉挛或舞蹈样动作。立即行正压通气,静注异丙酚 30 mg/kg·min,以改善强直状态。
持续观察 20 min 后,患者呼吸节律依然不齐,随即送往 ICU 继续观察并继续呼吸干预,头颅 CT 检查结果与术前检查相比未见异常。第 2 日早上患者呼吸正常 4 h 后,随即去除插管,终止异丙酚给药,患者肌张力和认知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未伴随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期间无其他并发症,于术后 3 日出院。
本例中,患者出现肌张力障碍与先前文献报道情况类似,但与其他病例不同的是,本例患者出现呼吸节律不齐和明显的全身性去皮质体位,发病机制考虑与大脑对麻醉剂药理作用较为敏感,颅内压增加,或者昂丹司琼诱导肌张力障碍等相关,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