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机准备】
全程做好评估 满足五大条
撤机前应做好如下工作。(1)心理准备:使患者充分了解撤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长期机械通气(MV)治疗的危害性,争取患者的配合。(2)体力准备:撤机前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和营养,必要时可适当应用镇静剂,但不宜过多。(3)呼吸机调节:根据撤机方法,及早、逐渐降低呼吸机的辅助强度,使动脉血PaCO2、碱剩余(BE)接近患者缓解期水平。(4)吸入气氧浓度(FiO2)的调节:逐渐降低FiO2,使血氧饱和度(SaO2)达到90%,以不超过96%为宜,特别对于有慢性高碳酸血症的患者。(5)医务人员参与:撤机前中、后的三段时间,医务人员应安慰及鼓励患者的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给予合理评估和恰当处理。
MV 撤机时, 应满足五个条件,即原发病或诱发因素基本控制;生命体征稳定;有合适的中枢兴奋性; 有一定的自主呼吸能力, 吸气肌力量和耐力足以克服通气阻力;有一定的残存肺功能。机械通气的撤离是指逐渐减少呼吸支持时间和强度,恢复自主呼吸能力,直至患者完全撤机。呼吸机的撤离不是独立操作,而是从上机、维持到撤离的连续过程,上机前、上机时及其后的整个通气过程,皆应为撤机进行评估和准备。
【撤机方法选择】
依据临床特点 优选自主呼吸试验法
经典的撤机方法主要有:直接停机、自主呼吸试验(SBT)、T 管法、T 管联合持续气道正压(CPAP)法、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法、压力支持通气(PSV) 法、SIMV + PSV 法、间断停机法。其中,SBT 是目前比较推崇的方法,其操作简单、方便,可广泛推广。
直接停机法
患者可不经过任何器械或撤机方法辅助而完成整个撤机过程。适合于需要短期(不超过24 h)MV,特别是外科术后的患者。
自主呼吸试验法
自主呼吸试验是指在人工气道MV 撤离前,让患者通过T 管自主呼吸或在低水平辅助条件下呼吸,通过短时间(一般为30~120 min) 的密切观察,判断其自主呼吸能力以帮助医务人员决定能否撤机的方法。即在低水平通气辅助下,使患者模拟自主呼吸状态,通过动态评价通气、氧合及循环功能等客观指标和相关临床表现,判断患者能否通过试验。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对SBT通过者进行撤机、拔管的平均失败率约为13%,显示了其较高的可靠性。原则上,SBT 每日进行一次。因为每日多次SBT 容易导致患者呼吸肌疲劳和依从性下降,且增加工作量,在缩短MV 时间和提高撤机成功率方面并无优势。
人工气道MV 时间超过24h 后,应每日对患者进行一次评估,以判断其是否具备撤机条件,符合者可进行SBT。评估指标见上图。由于不同疾病和疾病阶段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不同,因此试验持续时间多选择30~120min 为宜(见表)。
T 管试验法 将T 管与人工气道导管直接相连,吸入加温加湿的气体,保持FiO2 不变,使患者完全处于自主呼吸状态。该方法无额外通气辅助,人工气道的存在还会增大呼吸阻力,因此若患者能通过试验,则拔管后失败的几率小。但试验过程中容易发生呼吸困难和呼吸肌疲劳,使试验的成功率下降。因此,试验时必须抽光气囊内的气体,T 管内的气流量应超过患者实际每分钟通气量(VE)的2 倍。
低水平CPAP 法 将原通气模式改CPAP, 大小为5cmH2O, 保持FiO2 不变。由于低水平CPAP 可对抗COPD患者的小气道陷闭和内生性PEEP,降低呼吸功;并能降低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后负荷,改善心功能,因此适用于COPD和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但随着撤机后压力的消失,撤机失败的机率可能增高,应给于患者相应的缩唇呼气和药物等治疗。
低水平PSV 法 用PSV模式通气, 支持压力为5~7cmH2O, 保持FiO2 不变。PSV为自主性通气模式,支持压力能对抗人工气道增加的呼吸功,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T 管撤机法
方法和特点与SBT 的T 管试验法相同,强调自主呼吸稳定2 h,可考虑撤机。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法
用SIMV 的过程中,应逐渐减少MV 的次数,而自主呼吸次数相应增加。若通气频率降至4 次/min,患者平稳呼吸4 ~ 6h 可考虑撤机。理论上SIMV 的指令性辅助通气与自主呼吸相互交替,适当应用可充分缓解呼吸肌疲劳。同时通过适当呼吸肌锻炼,可利于撤机。但实际应用中问题较多。
压力支持通气法
方法和特点与SBT 的低水平PSV 法相同,但强调稳定通气4 ~ 6 h 可以撤机。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撤机法
即联合应用SIMV + PSV模式。初始通气时以SIMV 为主,随着患者自主呼吸能力的增强,逐渐降低间歇指令通气的频率,直至过渡为单纯PSV 模式;然后再降低支持压力,达到PSV的撤机条件。
间断停机法
间断停用呼吸机,锻炼自主呼吸,并最终撤机的方法。开始阶段为白天间断停机,夜间通气。初始停机时间较短,为10 ~ 15 min,逐渐延长停机时间。若患者能稳定自主呼吸2 h,且动脉血气稳定,可考虑撤机。
新型通气方法
如适应性支持通气、压力通气容积保障通气、容积支持通气、神经调节通气辅助等模式,理论上其更适合撤机过程。
要点
呼吸机的撤离不是独立操作,而是从上机、维持到撤离的连续过程,上机前、上机时及其后的整个通气过程,皆应为撤机进行评估和准备。撤机也是呼吸肌力量和耐力逐渐锻炼的过程,主要强调:(1)维持适当的呼吸负荷,出现轻微的疲劳感时即终止呼吸肌锻炼,立即给予足够的呼吸支持;(2)通过增加呼吸负荷或延长停机时间,逐渐增大呼吸肌训练的强度。(3)每次呼吸肌训练的效果是短暂的,应保持一个渐进性训练在过程,维持疗效。
【发展前景】
机械通气模式:正由传统迈向智能化时代
现代大部分呼吸机有完善的通气模式,比较容易实施从指令通气到自主呼吸的过渡。此外,呼吸机通路和联接管路本身皆有一定阻力,无需将通气辅助完全降为零后再停机。若要停机,气囊必须将气体排空。若患者达撤机标准,但其基础肺功能较差、通气时间较长、可能有呼吸机依赖时,如临床医生把握不准,可反复进行2~3次撤机试验或交替应用不同的撤机方法,而不应该延长撤机时间。
目前,传统通气模式的特点有很大变化,如定容型模式,不但要设置潮气量,可能还需设置流量形态和大小、送气时间、屏气时间、流量上升速度等参数。而定压型模式不仅需设置通气压力,还需设置吸气压力坡度、转换要求等。若调节不当易导致人机对抗或过度通气, 这不仅是SIMV 治疗和撤机效果皆不好的主要原因,也是PSV 应用效果下降的重要因素。
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智能化通气模式可根据通气需求自主调节,并最终实现自主撤机,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但其缺点是,目前智能化程度不完善,使用经验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