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栓塞致慢性咳嗽误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一例

2012-09-28 16:50 来源:中国医师杂志 作者:程 立 等
字体大小
- | +

患者,男,27岁。于20105月中旬因“反复咳嗽2年余”来本院就诊。无发热、盗汗,无心慌、呼吸困难,咳嗽以干咳为主,偶有少许白粘痰,无痰中带血,活动和体位改变时咳嗽加重。患者发病以来,多次在外院,行“肺功能、激发试验(具体结果不详)”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给予“多种抗生素(具体不详)、止咳解痉药物(氨茶碱、复方甲氧那明胶囊、信必可都保、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等)”治疗,仍然有咳嗽,症状时轻时重,同时逐渐伴有耳鸣、耳痒。既往否认吸烟史。查体:咽部未见异常,扁桃体不大,心肺腹未见异常。X线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耳部检查发现左耳外耳道耵聍栓塞,在取耵聍时出现刺激性干咳,方考虑慢性咳嗽为耳源性。耵聍取出后,咳嗽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出现咳嗽。

讨论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动作,借此可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排出体外,频繁剧烈的咳嗽对人体有害。咳嗽症状首先考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耳源性咳嗽(耵聍栓塞导致长期慢性咳嗽)非常罕见,往往被忽视,造成患者痛苦。

耳源性咳嗽可能是由于迷走神经的耳支、咽支和气管支存在纤维交叉,当外耳道受刺激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咽部发痒,诱发咳嗽。耵聍为外耳道软骨部皮肤耵聍腺的分泌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粘附异物的作用。正常外耳道皮肤表面附有一层极薄的耵聍,暴露空气中干燥成淡黄色薄片,在张口等下颌关节运动时可自行脱落排出。各种原因使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时,均可引起耵聍栓塞。外耳道未被阻塞者,多无症状,完全阻塞时则有阻塞感,听力减退,并可有耳痛,刺激鼓膜者可发生耳鸣、眩晕。当某种原因(耵聍栓塞)刺激外耳道后壁的迷走神经耳支支配区时,通过迷走神经背核,支气管和肺神经丛,可引起反射性咳嗽。该例就是长期耵聍栓塞刺激外耳道后壁,导致慢性咳嗽。

耳源性咳嗽的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为典型哮喘的前驱表现,其病理生理变化是以持续气道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为特点,1972年由Glauger首次提出,认为任何年龄均可患此病,报道最小年龄56d,最大年龄88岁。本病唯一症状就是慢性咳嗽,无明显肺部阳性体征。其临床特征包括:(1)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大于1个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后加重,痰少,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2)气管扩张剂可使咳嗽发作缓解;(3)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变应原试验阳性可作为辅助诊断;(4)气道呈高反应性特征,支气管激发阳性可作为辅助诊断;(5)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耳源性咳嗽在临床易被误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其原因为:两者的临床特点有较多相似之处,如均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夜间交易频发、使用解除支气管痉挛及降低迷走神经张力的药物均可缓解症状。但前者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绝大部分为阴性,而后者则相反;两者对治疗反应不一样,前者必须接触耳源性因素,后者则需减少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慢性咳嗽在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应想到耳源性。耳部异物、耵聍栓塞、慢性中耳炎的脓液刺激均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注意。

编辑: tianyushe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