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圣卢克医疗中心的 Tatco 博士在 radiopaedia 上发表了一例由罕见病因引起的胸痛、咳嗽。非常值得关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吧。
基本病史
19 岁,青年女性,胸痛伴干咳,不伴有其他症状。
影像学检查
图 1 胸部正位片和侧位片
图 2 CT 胸部平扫
图 3 CT 胸部增强扫描
影像学表现
胸片显示分叶状软组织密度影掩盖主动脉结,向下延伸至左心耳水平。侧位片显示前纵隔肿块影。CT 平扫显示左前纵隔有一分叶状、非钙化肿块,强化明显,大小约 2.4 cmx 5.9 cm x 6.7 cm,且延伸至肺主动脉的左侧面。
病理检查
行前纵隔肿块切除术,病理检查显示:淋巴结内显示许多增大的淋巴滤泡样结构,呈散在分布。滤泡内血管增生,管壁增厚,后期呈玻璃样改变。滤泡周围由多层环心排列的淋巴细胞,形成特殊的洋葱皮样结构或帽状带。滤泡间有较多管壁增厚的毛细血管及淋巴细胞等。
那么问题来了,根据基本病史、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你会考虑哪些疾病呢?患者的最终诊断是什么?
A. 淋巴瘤
B. 胸腺瘤
C. 畸胎瘤
D.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E. 胸内甲状腺肿
答案揭晓
答案:D。组织学特征与 Castleman 病相符,且为透明血管型(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
你答对了吗?下面让我们系统的了解一下 Castleman 病吧。
Castleman 病(CD)最早由 Castleman 等报道, 也被称为巨大淋巴结增生、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它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性疾病。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只要有淋巴结。约 70% 的病例发生在胸部,颈部约 14%,腋下和腹部约 4% 和 12%。
流性病学
巨大淋巴结增生临床上分为局灶型及多中心型。局灶型年轻人多见,发病的中位数年龄为 20 岁,多中心型则中年以上多见,中位年龄为 57 岁。
病因学
巨大淋巴结增生的病因未明。浆细胞型则认为可能和感染及炎症有关,有作者提出免疫调节异常是 CD 的始发因素,临床上 25% 的中心型病例证实伴 HHV-8 感染,还认为至少部分 CD 处于 B 细胞恶性增生的危险中。
病理分型
本病病理上分为两型:透明血管 (hyaline vascular, HV) 型和浆细胞 (plasma cell, PC) 型,其中约 90% 为透明血管型,少数兼有 HV 型和 PC 型的特点,称为混合 (mixed) 型。
临床表现
CD 临床上分为局灶型和多中心型。
1. 局灶型
局灶型青年人多见,发病的中位年龄为 20 岁。90% 病理上为透明血管型。患者呈单个淋巴结无痛性肿大,生长缓慢,形成巨大肿块,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的淋巴组织,但以纵隔淋巴结最为多见。10% 为浆细胞型,腹腔淋巴结受累多见,常伴全身症状。
2. 多中心型
多中心型较局灶型少见,发病年龄靠后,中位年龄为 57 岁。患者有多部位淋巴结肿大,易波及浅表淋巴结。伴全身症状(如发热)及肝脾肿大,常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此外,多中心型临床常呈侵袭性病程,易伴发感染。
诊断
巨大淋巴结增生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凡淋巴结明显肿大,伴或不伴全身症状者,应想到 CD 的可能,淋巴结活检获上述典型的 CD 病理改变才能诊断,即 CD 的确诊必须有病理学论据,然后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做出分型诊断。
鉴别诊断
该例在前纵隔,需与前纵隔肿块鉴别诊断。淋巴瘤、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皮样囊肿、畸胎瘤。
治疗
局灶型 CD 均应手术切除,绝大多数患者可长期存活,复发者少。
多中心型 CD,如病变仅侵及少数几个部位者,也可手术切除,术后加用化疗或放疗。病变广泛的多中心型 CD 只能选择化疗,或主要病变部位再加局部放疗,大多仅能获部分缓解。化疗通常选用治疗恶性淋巴瘤的联合化疗方案。
预后
巨大淋巴结增生为局灶性病变,预后较好,而多中心性并伴单克隆高丙球蛋白血症时,预后较差,易发性恶变,转化或淋巴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