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S2016:中国睡眠呼吸疾病规范诊治面临四大挑战

2016-09-12 22:26 来源:丁香园 作者:唐晓迅
字体大小
- | +

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韩芳教授于当地时间 9 月 3 日上午的中国专场中分享了中国睡眠呼吸疾病的规范诊治现状,指出目前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共存的时期。

韩芳.png

中国的睡眠呼吸疾病的诊治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睡眠呼吸疾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可以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也是导致车祸等意外事故,危害社会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以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为核心的新兴交叉学科——睡眠医学在国际上已经成型。

中国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步, 1981 年第一例睡眠呼吸疾病的患者得到诊断,但未接受治疗,3 年后夜间猝死;1992 年第一个开始应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的重度患者目前仍健在。从 1986 年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建立第一个开展临床工作的睡眠实验室开始,目前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的大部分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甚至社区医院都设立了睡眠实验室或睡眠中心,开展睡眠医学服务,据统计全国已经达到 1300 多个,90% 以上的为近十年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注册多导睡眠仪技师和睡眠专业医师也在临床中发挥了作用。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的重点和重大研究计划中,睡眠疾病已经列入支持范围;2016 年经过中国呼吸专家的不懈努力,睡眠呼吸疾病与慢阻肺合并存在的重叠综合征也被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中慢性病研究的类别中。

诊治面临四大挑战

尽管睡眠呼吸疾病在国人中十分常见,患病率在 3.5%~4.81% 之间,但认知现状却并不乐观。韩教授在报告中提到中国诊治规范的建立目前遇到的四大挑战:

1. 患者和医生对睡眠呼吸疾病疾病的认识率较低。

2. 医院对这一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严重不足,只有不到 1% 的患者进行过睡眠监测。

3. 求治率低:在中重度患者中,16% 的考虑过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38% 的考虑选择手术、口器或其它治疗,但最终三分之二的患者没有进行任何治疗。长期治疗依从性低。

4. 治疗费用较高,没有医疗保险的支付。

扩大诊治能力,亟需提高公众认知

提高认识的关键在于加强科普宣传,特别是提高医务人员对睡眠呼吸疾病的认知度。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支持下,睡眠医学已经作为独立内容列入新的住院医规范化培训计划中,对在广大医务人员中普及相关知识、掌握基本诊疗技能有重要意义。另一项扩大医院诊治能力、减少漏诊误诊的的策略是可以在家庭中使用更为方便的便携式睡眠监测仪进行测试(HST), 但前提是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

我们的最新调查表明,无创性气道正压通气(PAP)治疗难以开展和不能持续应用的最主要的原因包括, 第一,患者对睡眠呼吸疾病这一慢性病的巨大危害认识不够,忽视了及时治疗的必要性,其次,不能支付相关的治疗费用,特别是购买无创呼吸机。最后,缺少密切随访、不能及时解决患者遇到的问题。65% 的医院注意到一些患者不愿意继续应用 CPAP 治疗是由于感觉不舒适、难以正确调定适合自己的呼吸机参数。不少患者未经医院诊断和治疗就直接购买呼吸机,在正规医院就诊者,仅 36% 的患者能够进入随访流程,其中主要的是手术治疗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应用远程医疗系统可集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于一体,在技术层面为规范睡眠呼吸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可能,将无创呼吸机纳入医疗处方管理及慢病医疗保险支付体系中则从政策层面为规范睡眠呼吸疾病的诊疗提供了保障。

丁香园发自英国伦敦

ERS2016  重磅巨献:慢阻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 2016)解读,尽在 ERS2016 会议专题!

编辑: 张秦溪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