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25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S)年会暨第十七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在陕西西安举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副主任翟振国主任医师在会上以中日医院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团队建设为例,就建立肺血管病会诊与转诊的国家级平台中的探索、实践、思考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图 1 翟振国主任医师做大会报告
肺血管病是立体交融的呼吸病学体系中一类代表性疾病
肺栓塞、肺动脉高压涉及内科、外科、检验科、影像、药学等几乎所有科室,需要医院内多科室合作完成预防和治疗。肺栓塞是一种最能体现医院内多学科协作的一大类疾病,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是最能够体现一个临床医生多学科鉴别诊断思维的一大类疾病,肺血管炎更是需要多学科医生综合防治。因此,肺血管病在构建多学科立体交融的现代呼吸病学体系中是一类非常有代表性的疾病。
国际新近指南对肺动脉高压转诊中心的界定和意见
中日医院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团队建设
1.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VTE)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
医院通过制定工作手册,召开院内宣传、培训、讲座,完成VTE评估信息化建设,完成VTE防治工作手册及骨干培训等方式对院内VTE的防治进行全面评估。与此同时完成了院内VTE防治技术体系和防治管理体系两大体系建设。
2. 建立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多学科会诊平台
医院每周半天联合呼吸、心血管、放射、超声等相关学科专家对肺血管患者进行会诊,建立相互协作会诊平台。在此平台上便于解决肺血管病的各种临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 建立肺动脉高压诊治体系
建设肺动脉高压多学科团队,能够对肺动脉高压进行筛查、诊断,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手术、术后监护及恢复进行评估,并对肺动脉高压进行内科治疗及介入治疗。
4. 建立肺栓塞与肺血管病专病门诊
血栓门诊(包括病因诊断、精准治疗等)团队由呼吸、心血管、血液、药学部等共同构成。肺血管病门诊(包括肺动脉高压、疑难肺血管病等)团队由呼吸、心血管、风湿免疫、超声等科室共同构成。
图 2 血栓和肺血管门诊具体工作内容
血栓和肺血管门诊拥有独特的门诊模式及工作内容,能够规范患者的随访和管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复诊率,并能够吸纳全国的疑难杂症患者及积累大量来自于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
5. 建立规范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主要包括对各级医师(规培医生、进修医师)进行培训、指导,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培养,成立肺动脉高压学院并每次专修班培养5~10名肺血管病临床与研究骨干等3个方面。
6. 人才梯队与团队建设
中日医院成立了以王辰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和住院医师、基础研究团队、流行病学团队、研究生团队、院内支撑团队、国内支撑团队组成的肺栓塞与肺血管病临床诊治与研究团队。
7. 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学术资源
国内资源包括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医疗联合体(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协作组)、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的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组;由中日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医院六家医院组成的肺动脉高压学院等,多中心、多学科、多层次的合作有效保证了对肺血管病患者的综合管理。
8. 通过研究合作推动临床
通过研究解决临床问题,推动临床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正在开展的课题包括《国家肺栓塞防治网络建设与临床诊治关键技术的研究》、《肺血栓栓塞症与肺动脉高压的注册登记研究》等国家课题和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的临床研究,并计划启动和申报国家级科技支撑课题等,努力以科研工作推动临床诊疗。
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多学科会诊平台建设近期工作目标
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多学科会诊平台通过深入各临床高危科室进行VTE培训及交流,完善防治工作手册,更新防治、管理建议来推广和增强医院内VET防治管理体系。加强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和培养,举办肺栓塞与肺血管病专科医师研修班。启动并推动完成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及预防现状调查研究、肺栓塞注册登记研究、肺栓塞与肺血管精准医学研究等。
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会近期组织出版并推广中国肺栓塞与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