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疾病并急性呼吸衰竭 行支气管镜检查需谨慎

2017-03-18 14:1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曹文浩
字体大小
- | +

有研究表明,当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ARF)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常规病情评估包括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排除继发性病因,如:感染、肺栓塞、心力衰竭、弥漫性肺泡出血等。但支气管镜的操作安全性和利用价值仍不明确,各方也态度不一。

为了评估支气管镜的应用,来自美国梅奥诊所的 Teng 医生等进行了一项研究,认为当 ILD 患者发生 ARF 时,支气管镜检查收益不大且风险较高。文章近期发表在 Respirology 杂志上。

研究纳入了 2002-2014 年间因 ARF 住院并行支气管镜检查的 ILD 患者,并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ILD 具体诊断,主要临床特征(如:入院前的症状、入院时的实验室及放射学检查)及治疗方案,如:使用大剂量激素(定义为甲基强的松龙或其等效物,每天使用量>500 mg,至少 3 天)、经验性或循证抗生素治疗、抗凝和机械通气治疗等。

此外,研究还评估了支气管镜相关事件,如:诊断学发现和操作并发症。前者指检查的同时留取肺泡灌洗液(BAL)标本,通过格兰染色、细菌培养、肺孢子虫聚合酶链式反应、病毒核酸检测等寻找病原体。

后者指的是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或结束后 12 小时内,患者出现呼吸功能恶化、大出血(咯血)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入住重症监护室(ICU)进一步监测;收治入 ICU 后需要立即再次行气管插管抢救;支气管镜操作结束后,由于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无法拔管等。

研究发现,共有 106 名患者进行了 119 次支气管镜检查,其中 89(75%)名患者入住了 ICU,72(61%)名患者接受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在普通病房操作的支气管镜检查共 55 例,其中 14 例(25%)需要立即转入 ICU 或操作完 12 小时内转入 ICU,10 例(18%)在操作结束后没有立即拔管。

而在 ICU 操作的 64 例支气管镜检查中仅有 2 例(3%)是在没有插管的情况下进行,且未发生呼吸参数下降;45 例(70%)在病人已经插管且机械通气维持的情况下进行。在需要插管来保证安全操作的 17 例(27%)中,10 例(59%)在操作结束后没有顺利拔管,2 例(11%)在拔管后 12 小时内再次插管,只有 5 例(29%)顺利拔管且未见并发症。

研究发现,仅有 16 例(13%)支气管镜检查出现阳性结果,12 例(75%)为感染,4 例(25%)为肺泡出血。仅有 4 名患者根据阳性结果调整了治疗方案。

研究发现,支气管镜检查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最大肺活量等特征上没有区别;在治疗方面,如:抗生素使用(100% vs 94%)、大剂量激素使用(47% vs 51%)、机械通气率(76% vs 59%)、院内死亡率(59% vs 47%)上也没有显著差别。

回归分析表明,经典的感染预测相关因素,如:住院前 5 天发热、排痰性咳嗽、血白细胞增多等,在本研究中都不能预测支气管镜检查中是否发现感染或者其他异常结果。

由此可见,当 ILD 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进行支气管镜检查获益有限,但风险却不小。研究认为关于支气管镜检查的应用仍需更多深入研究,以寻求获取更高收益的同时,能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死亡率。而在此之前,临床医生需要更多一份谨慎。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