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修益教授:推动大中华地区的胸腔镜外科技术

2013-04-23 14:56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支修益教授接受丁香园采访

丁香园:支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大中华胸腔镜发展及推动委员会(GCTAB,Greater China Thoracoscopic Advisory Board)于2011年4月22日正式成立,如今已经成立近两年。GCTAB成立的宗旨目标是提高我国胸部外科微创治疗的质量,从而推动我国胸腔镜手术的发展。如果将实现这一目标比作攀登高峰,您觉得我们现在攀登到了哪一个阶段?

支修益 教授:如果比喻GCTAB攀登的过程,我想目前和它的年龄一样还是婴幼儿。它不是一个组织性很强,纪律严明,计划设计严谨的学术组织,而是自由组织的相当于沙龙的机构。目前针对我们胸外科的腔镜技术方面,中国有三四个这样的分机构,还有其他的学术团队组织,比如中华医学会的胸心血管外科分会胸腔镜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学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和中国内镜医师学会也有胸腔镜专家委员会,所以这些都属于有一定在政府背景下的NGO(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机构是承担政府职责的。另外卫生部有专门的胸外科临床路径的专家组,目前我们胸外科的专家都分布在或者政府的或者NGO的组织机构中,在不同的NGO组织里都担任一些职务。

在这二十多年来里不管是政府的组织机构还是中华医学会、中国内镜医师学会、中国胸外科医师学会的专家,都为整个中国的腔镜外科技术做了很多工作。通过国家级的继续教育项目,包括一些我们定期交流的会议以及和国际往来的合作都为胸腔镜的发展及推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我认为GCTAB目前在NGO和卫生部的学术组织包括医学会,医师学会,内镜医师学会以及一些相应的机构里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因为那些学会有很多其它的职责,比如胸外科医学会有心脏外科、食管外科、纵隔外科、肺移植等,从中分支出来专门做胸腔镜的微创外科技术。而中国医师学会是属于医师培训准入的,不是学术交流,也没有什么项目。内镜医师学会也只是培训基地,卫生部胸外科专家组也只是为政府完成某些任务,没有针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项技术进行推广。所以我认为GCTAB是政府机构和NGO的有效补充,是专门发展和推动大中华地区的胸腔镜外科技术。

GCTAB是年会制(一年一届),主任委员也是轮流的,第一届的主席是石应康教授,第二届的主席是何建行教授,他们都是院长,职责很多。第一届会议是在强生公司的运作下向前推进的,强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专家愿意在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这就是企业搭平台专家来“唱戏”。我们GCTAB现在的形式是相对松散的,需要有一个平台让志同道合的专家共同交流,因为GCTAB成员都是中国胸外科的领军人物,那就得一起合作为胸外科发展做贡献,但是目前还是属于创建阶段,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

所以我也希望在今后的发展工作中紧紧瞄准腔镜外科技术在中国的推动这一目标,要推动就要及时总结好经验,在此基础是上建立一个比较大的培训中心。目前我们还是要建立一整套的关于胸腔镜技术的准入培训以及在临床的应用,之后再收集数据去分析,最好能够建立多中心的数据库。中国目前在全世界的胸腔镜外科技术方面没有任何其它优势就是病人数量大,但是我们不规范不严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非常严重,我认为作为大中华胸腔镜的推动委员会,我们需要发挥点榜样的作用,在中国土地上单纯靠厂家是不行的,一定要和那些NGO和国家政府合作,因为国家有制定技术的规范。

第一个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同时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个领域,在目前的基础上把我们的委员会能再扩大一些。在吸收更多人才加入我们这个核心团队的同时要编辑项目教材,出精品课程。作为国家卫生部胸外科的专家委员会我们要推出一整套的关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解剖性肺段切除以及淋巴结清扫等方面的教材,减少我们年轻医师学习胸腔镜,掌握胸腔镜,开展胸腔镜所走的弯路,让他们经过培训都能做好腔镜手术,这样就能让更多病人获益。

第二个就是动物实验,老专家发明的新技术要让基础的年轻大夫先从动物身上做实验起,在动物身上练习切开,处理血管等等,等熟练了以后再去给病人做。在给青年医师培训胸腔镜手术流程方面一定要规范,符合医学伦理,不能在病人身上做实验。就是说要通过动物实验来更多的掌握胸腔镜技术,而不是靠病人身上。

第三个就是建立评价体系或者量化标准,比如一年你做多少手术,平均手术时间和手术费用,平均住院时间,病人的康复情况等等,要从技术的成熟程度,到卫生经济学,再到整体的一个疗效评估。

第四个在GCTAB技术上要看到临床多中心的协作,强调循证医学证据,这两个含义,一个寻找证据,一个是遵循证据。我们这些人是寻找证据制定规范的人,所以我想建立临床多中心的协作网络同时,申请一些临床多中心研究项目,这些项目要在国内注册,在国际上上网,比如说针对胸腔镜早期肺癌的肺叶切除和肺段切除等,通过这样的研究积累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第五个就是我们要打造精英,走出亚洲走向世界。一方面要规范中国胸外科胸腔镜的诊疗行为,另外一方面建立多中心协作网络,在国际的舞台上打造出我们中国的品牌。同时我们要不断加强和国际组织的联系,基于这一点我认为 GCTAB还有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建立数据库。另外一方面就是开展有品牌的论坛、沙龙和交流经验,这也是我们推广、交流技术的一个载体,通过地区性的沙龙,论坛,手术演示,规范的解析,数据库建立来推广胸腔镜技术,这就需要我们GCTAB的成员要有责任意识,要分工。

我们要通过客服宣传和社会宣传让更多的基层医院的医生,让更多其它学科的医生比如肿瘤科医生以及患者了解我们的技术,给病人带来的益处, 让他们认识到微创手术的优势,比如创伤小,无痛,恢复快,高龄也可以做手术。所以我们要跟各级媒体建立广泛的联系。专家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去传播一些新技术,新理念,新知识。同时我们反对那些年轻的媒体记者从网上摘录一些知识,通俗但是不科学,所以希望编一些老百姓看得懂的科普手册,真正让微创技术能够深入人心。这一定要依靠专家的力量,团结其他有志于中国胸腔镜技术的公司、团体甚至个人和基金会,鼓励新人去学新技术。

丁香园:好的,再次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祝您工作顺利!

编辑: 梦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