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成长故事 | 这些年,我们为什么会误诊?

2018-07-27 14:5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沈凌
字体大小
- | +

丁香园 18 岁了!编辑部特邀呼吸版块的资深站友@ipqufw,分享他的医路成长故事。希望他们的回忆,能让你找到成长的密码。

作为一名站友,回顾在丁香园所度过的日子,有很多话想说。

2003 年,初识丁香园

2003 年初,我刚考上硕士研究生,在医院里听同事们说有一个医学网站叫丁香园,上面共享了很多医学资源、病例讨论。

当时觉得非常新鲜,注册之后浏览了几个病例讨论,觉得受益匪浅。由于忘记账号密码,2004 年我又注册了一个丁香园账号。自此,丁香园「ipqufw」便成了我的身份之一,丁香园也成了我工作、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乐于和同道分享一些亲身经历的疑难病例,站友们的热情回复让我受益匪浅,而同样的,我也会在同道的病例里发表观点。我们都在和丁香园共同成长。

2014 年,《我们为什么会误诊》诞生

我有两个系列受到大家的欢迎,其中一个是《我们为什么会误诊》系列。

参加工作后,我发现临床每天都会遇到些稀奇古怪的病例。很多病例的诊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反而充满着戏剧性。我一直想将这些我亲身经历或者听来的病例,通过某种通俗演义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还原病例故事发生的现场。

2014 年,混迹丁香园 10 来年,我终于着手开始写这个误诊系列,并将其发在了丁香园呼吸版块。没想到反响很好!很多站友发来鼓励的文字,有些也对病例中学术部分进行了讨论,有的对我的分析产生了质疑。

总之,大家看到了另类的病例报告,一种充满故事性和趣味性还抱有启发性的故事集,原来原本看起来枯燥无味的病例分析是可以演绎得如此惊心动魄。在各位网友的鼓励下,我已陆续创作了数十篇。

我们为什么会误诊?>> 系列专题,点此查看

为了创作这个误诊系列,我积极地参加各种病例讨论会和注意收集日常所遇到的病例,花了很多时间查阅各种书籍文献,尽力确保分析准确。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收获很多。就医生的个人成长而言,认真搞清楚 1 个病例,可比稀里糊涂地看 100 个患者重要得多,而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将问题搞清楚搞明白的精神。

青年医师成长寄语

和丁香园一起走过了十几年,我也从懵懂的住院医生慢慢成长为了副主任医师,感谢丁香园给我的帮助同时,也想对现在正在大学、在医院实习以及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朋友们说几句话。

首先,一个人要成长最主要是要依靠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向上的精神,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说引路人很重要,但是即使是再好的老师指导,也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所根于临床,从问好病史写好病历这些基本功做起,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但又有重点突破的人才。

其次,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向优秀的人学习,向高手学习,我特别推荐丁香园平台,因为在这个平台上你有可能遇见数量最为庞大的医学专业人士,其中有不少人是卧虎藏龙。

例如,我从丁香园 ID@zhaocho(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赵重波)介绍的一系列关于神经内科临床思维的文章对从事呼吸科专业的我也是获益不少。

第三,规范行医,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要有依据遵规则。虽然在中国做医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很难做一个纯粹的医生,但我们仍应该尽力按这个目标去努力。

第四,在临床工作中不要怕吃苦,也不要挑肥拣瘦,避重就轻,做事情要多动脑筋。现在很多同学不愿意陪患者检查,仿佛这是工人干的活。但其实陪患者检查,既是对患者负责,又可以借机和辅助科室老师多加交流,了解各种检查技术。

第五,在完成上级医生下达的任务时,多想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比如「为什么要做这个检查?这个检查对于诊断有什么帮助?」同时有意识地查阅资料,这样知识自然就巩固了,能力也提升了。

我眼中的「丁香园」

丁香园走过了 18 年,正在走向它最美好的年华。感谢互联网时代,让你我携手,在广阔的天地里展示自己、共享知识和信息。

在这里我们可以收听各种公开课,聆听智者的讲解;可以放心地购买各种试剂,因为有丁香通为我们把关;可以下载大量的医学资料,让你的知识面扩展,以及让你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当然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有趣的疑难的病例等着你解答探秘,并且有以一打十的奇妙功力。

也希望丁香园仍然以临床医生为主体,并为医学各领域人士服务,以服务为核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做中国医学互联网的 NO.1。

编辑: 干舒蕾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