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下,不要忘记流感依然在徘徊

2020-05-01 08: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用「多事之秋」这四个字来形容 2020 年刚刚过去的几个月恐怕一点儿也不过分。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无疑是个头最大的「黑天鹅」。截止目前,这位呼吸道感染疾病谱中的新成员已经在全球造成逾 200 万确诊病例。

从我国及其他成功应对疫情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可供使用的情况下,「应检尽检」并对阳性者及时隔离是压低病毒基本传染数 R0 的有效方法。这些经验对流感等已知病毒以及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未知病毒的防控不无裨益。为了解呼吸道感染相关病原体检测的更多情况,丁香园近日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与危重医学科主任宋元林教授进行了交流。

▊ 病毒检测不足是流感防控体系的短板

呼吸道感染是人类致病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病毒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宋元林教授介绍说,以新冠病毒为例,根据目前的了解,这是一个嗜肺病毒,初期存在于呼吸道中。这种病毒可以经肺进入血液,继而侵袭其他器官,甚至进入颅内。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病因如何,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都很相似。这使得欧美一些国家起初一度误以为新冠病毒感染是一种「大号」的流感,未予以高度重视。宋教授表示,刚开始的时候,新冠肺炎的症状和流感的确很相似,有发热、咳嗽和乏力,少数有腹泻,但是后来发现,它有一些症状是流感少见的,比如嗅觉和味觉的丧失等。本次新冠病毒感染的 CT 影像学检查的典型特征也有助于临床诊断新冠病毒的肺部感染。

图虫创意-259831098984628446.jpg

由于此次新冠疫情的爆发和流行恰与季节性流感的流行期重叠,宋教授认为,一些排除新冠感染后仍有发热症状的患者,有很大可能是感染了流感病毒或其他病原体。虽然目前的重点放在新冠感染上,但建议最好能够同步检测新冠与流感。

不同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其治疗方法截然不同,疗效和病程也不尽相同。这一点在新冠肺炎和流感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然而,我国流感的防控态势却难言乐观。一方面,相较发达国家流感疫苗接种率高达 60%~70%,我国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极低,每年仅约 2%~3%。另一方面,患者因发热或疑似流感而求医时,由于种种原因,病毒检测率也相对不足。这不仅造成了抗生素等药物的滥用,而且有可能贻误病情。

▊ 早期抗病毒治疗是降低重症发生率的利器

1933 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到流感病毒,在此之后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相继研发成功,但直到目前,在流感防控方面,我们离胜利依然相去甚远。流感依然会每年流行,造成全球上亿人口的感染数十万人因此死亡。

流感一旦进展至重症阶段,在高危人群中造成的死亡风险比新冠有过之而无不及。针对这种情况,宋教授强调,危险人群怀疑或确诊流感者应当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 年版)》指出,临床怀疑有流感的患者,应尽早给予经验性抗流感病毒治疗。

宋教授表示,「方案」推荐的治疗策略有较为充分的循证医学依据,加之抗病毒药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患者无需过度担心经验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带来不良反应。

▊ 病毒检测的快速简便应与灵敏特异齐头并进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禽流感、甲型 HIN1 流感、新冠病毒此起彼伏般的全球流行以及季节性流感病毒定期滋扰,令研发快速准确的病毒鉴别手段并开展检测成为当务之急。

病毒分离培养(包括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是呼吸道病毒最经典的检测方法,也是诊断的金标准,但这种方法诊断周期长,不利于疾病早期诊断及疫情的控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呼吸道病毒的检测方法已不再局限于病毒的分离培养。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核酸检测和免疫检测可谓是呼吸道病毒检测的「左膀右臂」。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是核酸检测的支撑性技术。RT-PCR 用于病原体的确定,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所需抗原量相对较少等优点。但需注意的是,在利用 RT-PCR 进行核酸检测时,需要 1~8 小时出结果,且假阳性多,易造成污染,试验物品需专用,对设备及操作人员要求较高,现阶段普及起来阻力相对较多。

流感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依据的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免疫酶法、免疫荧光法、免疫胶体金等均为基于免疫学的病毒检测方法。这其中,免疫荧光层析法用时较短,通常 15 分钟可出结果,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成本较低,操作非常简便有利于实验室开展工作,是现在很多实验室呼吸道病毒检测的主流方法。

近年来,快臻等创新企业将免疫荧光法与床旁即时检测设备(POCT)相结合,使用机器读取荧光结果,给出客观判读,避免了过往需要人为判读,易造成医疗风险的缺点。

对于这类更利于开展呼吸道病毒快速检测的思路,宋教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他也指出,无论是核酸检测,还是免疫检测,快速简便固然有益于病毒检测,但这些优势都不应牺牲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反而应当通过行业协会的定期性能评价以及监管机构的重重考验,对检测方法和 SOP 加以严格规范。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同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就流感而言,检测能力的提升便是我们对这种病毒的认识不断深入的明证。宋元林教授表示,对于流感病毒的生态分布、进化变异规律、跨种传播机制以及感染致病机制,仍有诸多空白亟待深入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够帮助人们更加从容科学地应对下一次流感大流行。

编辑: 翟超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