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鞭毛虫(Hypermastigote)属于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动鞭亚纲,是白蚁、蠊及一些以木质为食的昆虫消化道内共生的鞭毛虫。如寄生在白蚁肠道中的披发虫(Trichonympha)、寄生于蠊肠道内的缨滴虫(Lophomonas)。在人体内较少见,国内报道甚少,2006以来有上升趋势。为提高对超鞭毛虫感染人体的诊断及治疗,现对我院发现的1例超鞭毛虫感染支气管肺部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65岁。因咳嗽咯脓痰,伴胸闷、气短2周,于2006年9月20日就诊。患者6年前曾因哮喘住院。2周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咯脓样痰,有腥臭味,伴畏寒发热、胸闷气短,1周前曾至当地卫生院输液治疗2 d,效果欠佳,遂于20日至我院就诊。体检:体温36.7℃,血压110/70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0次/min,呼吸20次/min。
神志清,精神软,形体正常,营养一般,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膨隆,呈桶状胸,叩诊呈过轻音,听诊两肺呼吸音低,右肺可闻及少许湿哕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及下肢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治疗前血白细胞为4.9×109/L,中性0.68、淋巴0.25、单核0.06、嗜酸性0.01。红细胞沉降率63.0 mm/h,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心肌酶谱正常,尿、粪常规正常。血结核抗体阴性,肿瘤标志物阴性,痰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痰培养结果为甲型链球菌。22日对患者行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显示气管黏膜正常,管腔通畅,各下级支气管腔内未见新生物。
右肺中叶内侧段有脓性分泌物(图1),对右肺中叶行肺泡灌洗,灌洗液作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型细胞,镜检发现有多个活的呈圆形或椭圆形样虫体,大小为11~28μm,半透明,内含1~3个核,虫体一端有多根鞭毛呈毛刷样并不停地摆动,存活时间4 h左右。吉氏(Giemsa)染色示虫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呈紫红色,虫体前端有数根鞭毛,呈毛刷状(图2)。后经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寄生虫教研室及中国CDC寄生虫病研究所常正山教授鉴定为超鞭毛虫。
肺部CT检查见右肺中叶一团片状密度增高影,病变周边可见长毛刺,增强后,病变呈中等度强化(图3a)。患者于2006年9月20日住院时,因考虑肺脓肿给予0.5%甲硝唑注射液100 mL,2次/d及支持治疗,3 d后经过确定为超鞭毛虫,查阅文献发现此虫用甲硝唑治疗有效,即继续以0.5%甲硝唑注射液100 mL,2次/d,4 d后又行支气管镜检查未见虫体,患者自觉胸闷症状减轻,咳嗽、咯痰消失。后又加复方磺胺甲嗯唑2片,2次/d巩固治疗。治疗后患者实验室检查项目均正常。17 d后CT复查显示右肺中叶团片状高密度影吸收明显,远端胸膜下高密度影基本吸收(图3b)。10月8日,患者所有症状消失,活动不受限制,给予出院并嘱随访。
讨论
超鞭毛虫多寄生在白蚁、蟑螂等昆虫的消化道内,在人体内罕见,其传播途径可能为其排泄的粪便污染食物,经咽部进入呼吸道或吸入含有超鞭毛虫的粉尘致病,继而引发呼吸道炎症。临床表现为咳嗽伴脓痰、畏寒发热、胸闷气短等症状。放射影像学征象表现为肺部片状密度增高影,病变周边可见长毛刺,增强后呈中等度强化等。本例的主要诊断依靠寄生虫学检查,即在患者灌洗液中找到了超鞭毛虫虫体为确诊依据。在治疗上予0.5%甲硝唑注射液100mL,2次/d,1周后行支气管肺泡灌洗镜检未见虫体,加以复方磺胺甲嗯唑2片,2次/d巩固治疗。
临床使用经验证明甲硝唑用于超鞭毛虫感染治疗疗效较好,但有报道1例用甲硝唑治疗无效后用抗寄生虫病药物米帕林(mepacrine)[化学名称:2-甲氧-6-氯-9-(α-甲基-δ-二乙基胺-丁基)-氨吖啶的二盐酸盐]后治愈。因此超鞭毛虫感染一旦确诊,应首选甲硝唑并及早治疗,如治疗后无效应选用抗寄生虫病药物米帕林等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