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如今结核病治愈率接近100%,但仍是威胁公共卫生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耐药结核菌的日益常见,目前结核成为全球范围因感染性疾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Frieden博士等就此对全球结核患病情况、诊治进展和前景展望做一归纳,指出抗结核工作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该文章于2014年9月4日在线发表在JAMA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全球结核患病现状
据估计,2012年世界范围内有860万人患结核病,全球结核发病比例为122人/10万人口,130万人因病死亡。不同国家发病率差异很大,发病率高者如非洲南部(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550人/10万人口、南非国家平均1000人/10万人口),发病率低者如美国、加拿大、西欧多数国家等(10人/10万人口)。
多重耐药结核菌发病率虽然估计占全球新诊断病例的3.6%、之前治疗病例的20.2%,但在俄罗斯联邦及其他一些前苏联国家中,这两个数据却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20%-35%和50%-69%。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HIV感染促进了结核的流行蔓延:HIV既可以使潜伏期结核感染再激活者增加,又可因HIV引起的免疫缺陷使患者暴露结核分枝杆菌后不久,快速进展发病的风险提高。
亚洲结核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那是因为亚洲人口基数庞大、超过非洲所致(分别为≥40亿、约10亿)。22个结核负担最重的国家里、500万例结核病例中有75%分布在亚洲。在这些国家中,导致感染流行的主要原因包括拥挤、贫穷和结核病疗程完成率不足。
尽管统计数据显示结核现状依然严峻,但自从20年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结核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以来,抗结核斗争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1995年,不到200万患者通过使用“WHO直接观察治疗短疗程策略(DOTS)” 成功治愈疾病,尚不足全球整体预计的四分之一;而截至2011年,将近500万患者使用DOTS成功治疗,自1995年以来约有560万患者康复,同时避免了2200万患者死亡。
然而,卫生系统每年遗漏了约300万例结核患者。全球整体结核病死亡率平稳下降,尽管下降速度缓慢。自1990年以来,结核相关死亡率已下降45%,从25人/10万人口降至14人/10万人口。不同国家数据差异很大。
防控结核的最大风险在于缺少行之有效的、目前可用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总结控制结核基本原则可归纳为以下3点:及时准确的诊断、基于诊断立即开始有效治疗并监督完成疗程、切断继续传播途径。
结核病的诊断
目前,痰涂片找抗酸结核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仍是确诊的主要方法,但使用有一定局限性;新型确诊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别是在儿童和HIV合并感染人群中敏感性高(这两个人群痰液涂片结果通常为阴性),同时新方法还可识别出利福平耐药菌。
这些新检验方法可以在合适的基础卫生条件下(如费用、需求情况、稳定的电力供应),加强涂片显微镜镜检效能,但尚不能替代痰涂片方法诊断结核。早期而准确的诊断方法便于及早开始治疗并降低结核人群播散。
快速而彻底地治疗结核
所有结核确诊患者都应立即接受完整而有效的治疗。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高达10%-30%的实验室痰找结核菌确诊患者没有及时开始治疗。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实验室、治疗机构和患者间缺乏良好的沟通联系导致的。
痰标本结果阳性(通过显微镜镜检或分子诊断法确诊)确定时间点,与启动治疗时间点之间不应超过24小时。目前,诊断机构和治疗机构间仍存在沟通问题,一旦患者检查结果阳性,及时联系患者的责任落实情况在许多医疗机构中仍不明确。
应每季度定期、常规对每个医疗机构进行结核诊断和治疗流程的监督评价,但在实际临床实践中,很少有治疗单位知晓有多少比例的确诊患者,在转诊至治疗机构后,实际开始接受了治疗,或者清楚这些确诊患者的预后信息(如治愈、死亡、失访、痰涂片结果持续阳性或培养结果持续阳性)。
对结核诊治医疗机构和患者实行有效而规范的监管,同时联合治疗方案疗效管理和评估措施,对结核病控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监管有助于明确患者为何不寻求医疗救治、如何改善接诊服务以及教会工作人员怎样开展关键工作并准确记录患者诊治信息。
每季度进行队列分析,并反省回答2个简单问题:一是有多少例确诊结核的患者,二是这些患者后续诊疗情况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是有效控制结核及构建慢性病治疗评价模型的标志性问题。
支持性监督有利于协助卫生工作者改进诊疗水平,这需要组织员工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由高级别医疗机构或诊疗中心派遣专家对一线卫生工作者实行监督。定期、有计划地对诊所进行实地考察,有助于监管人员审查患者登记信息、治疗病例记录和抽访医患人员,这对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由一个专业中心单位实施领导、培训、监督、数据分析、评估、报告并准确估测药品储备量(便于任何诊所都不会出现药品脱销的情形),这对于保证疗程完成率尽可能接近100%有所助益。
因为中心机构负责全国结核防控工作,所以不能直接称这样一个体系是低效或不恰当的“垂直化”模式。虽然全球主要在结核防控工作中投入资金量增加,但在治疗方案疗效管理和监督方面的财政支持往往是不足的。
一直以来流传着关于是否有必要直接观察疗效的争论。虽然正式规定往往要求实施治疗观察,但是实际情况常常并不执行,具体实施起来也很困难。随机化临床试验是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疗效的金标准,可对各种方案设计提供重要信息反馈,但也许并不能准确评估观察疗效。
2007年一项涉及5个临床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自我管理的治疗与直接监督下的治疗效果相当,但没有临床试验为患者远期预后情况提供数据支持,如复发、结核播散或出现耐药性传播等,所有这些都是重要的预后评估指标。此外,也无法评估与扩大国家计划的相关性。
有效的治疗观察是一项构建、维系和强化医患间关系的活动,用以确保患者成为治疗方案管理的中心,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的可能性。这是治疗管理责任化落实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患者中断治疗,该治疗项目则需动用有关资源重新构建联系完成治疗。
控制感染
在低资源配置但HIV感染负担重、开放性拥挤的医院病房中,存在结核大量播散的可能性。南非地区已出现了大范围的耐药性结核病疫情。在医院中,实施最简单的减少结核播散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且最经济的,但实际上很少有机构能真正落实使用。
这些措施包括警惕疑似病例,确保结核可能感染者同其他人隔离开来,并快速进行检测确诊;将疑似耐药性结核患者同其他结核患者分开;确保开窗通风,增添窗户和天窗,有条件时可构建室外等候区。
医务人员是发生感染的高危人群,但在结核发病率高的地区很少设立卫生体系,用来监控工作人员的结核发病情况,且即使这样做了,后续随访工作也很不完善。
耐药性结核病
近年来耐药性结核病患者比例有所增加,分析出现该类患者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其一,在人群聚集的空间缺乏感染控制措施,如医疗机构和监狱等,这导致出现原发性耐药;其二,治疗不彻底,特别是对痰涂片阳性患者,导致患者获得性耐药。
对耐药性结核病患者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十分关键,尤其是在HIV高发病率地区。分子检测可提高诊断率,但有效治疗取决于药敏实验。理想情况下,所有的结核病患者或那些对先前治疗方案无反应的患者,都应该进行菌株分离耐药性检测。
治疗耐药性结核病是势在必行的,但需要培训医疗工作人员、对患者治疗实施监督管理。二线药物是指不包括氟喹诺酮类在内的、疗效略逊、毒性稍强于一线药物且花费较高的药物。增加诊疗资源是有必要的,但不必挪用现有资源用于结核病防控工作。
结语
“遗忘”是结核病防控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政治领袖们“遗忘”了那些贫穷的、被剥夺人权的而最有可能感染并死于结核的群体;卫生部门领导者们“遗忘”了那些简单且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防病干预措施,因而忽略了疗效观察、实地监督、队列监控与评估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患者“遗忘”了他们是如何患病的,因而有可能在症状好转时擅自停用药物。
防控结核病任重道远,贵在持之以恒:结核分枝杆菌在多数感染人群中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可在治疗初期数周时间内持续繁殖更多的细菌。因此,相应地要持续遵守防控结核基本原则,且并不只是停留在计划层面,而是要确切落实行动。
结核病防控计划创新十分重要,可以采用并合理使用新技术手段,但必须伴随有效的关键公共卫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