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有了新评估方法:2014ESC 危险分层模型

2016-12-19 15:16 来源:丁香园 作者:tysygkca
字体大小
- | +

急性肺栓塞是一种常见的威胁生命的疾病。急性肺栓塞患者在发病早期死亡率极高,随时间推移死亡率逐步下降。因此,早期的死亡危险分层十分必要,且有利于急性阶段的临床治疗。

对此来自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的 Becattini 教授等采用 2014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危险分层模型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进行了一项研究,文章发表在最近的 ERJ 上。

该研究从 4 个欧洲国家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库中筛选出 2010 年至 2014 年符合条件的 906 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采用 2014 欧洲心脏病学会危险分层模型预测其 30 天死亡率。

该模型根据临床评分(肺栓塞严重指数或者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右心衰和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将急性肺栓塞患者分为高危(休克或者低血压)、中高危(右心衰和肌钙蛋白升高)、中低危(右心衰或者肌钙蛋白升高或者两者均无)和低危(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 = 0)。

研究发现,906 例患者 30 天总死亡率为 7.2%,肺栓塞相关死亡率 4.1%。高危患者死亡率 22%,中高危患者死亡率 7.7%,中低危患者死亡率 6.0%,低危患者死亡率 0.5%(阴性预测值 99.5%)。

此外,研究发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总死亡率 22.6%,肺栓塞相关死亡率 16.0%;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总死亡率 5.1%,肺栓塞相关死亡率 2.5%。经统计分析,相比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死亡率更高。

上述结果说明,通过使用 2014ESC 危险分层模型,引入了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可使 20% 的低危患者在保持较高阴性预测值的前提下,避免了进一步评估右心衰情况或者肌钙蛋白水平。但是对于中危患者的危险分层仍需进一步改进。

总之,2014ESC 危险分层模型能对急性肺栓塞患者 30 天死亡率进行有效的危险分层。高危患者需要立即进行血流重建。中危患者需要抗血栓治疗、密切临床观察、病情恶化时升级治疗。低危患者可进行家庭抗凝治疗或者住院短期治疗。但该模型是否能切实指导临床治疗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于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