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9 月 23 日,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第十七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召开之际,思力华上市十周年媒体沟通会在西安召开。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荣誉所长钟南山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教授共同强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治疗应早诊断、早治疗、及早干预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对于药物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疗效与安全性,同时也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吸入装置,帮助慢阻肺患者实现临床最大获益。
中国慢阻肺患病率十年上升近 1 倍,慢阻肺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王辰院士在今年欧洲呼吸年会(ERS)上公布了中国最新的慢阻肺流行病学(2012-2014 年)调研结果,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患病率显著增高,40 岁及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由 2007 年的 8.2% 增高达到 14 %,上升了近 1 倍。「如此高的患病率可能与环境、吸烟、中国儿童幼时气道呼吸系统的反复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慢阻肺作为慢性病之所以久酿成患,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早期的诊治不够。」王辰院士指出。
在慢阻肺的诊治方面,病情的控制及管理也面临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漏诊误诊率高,住院率攀升,疾病用药不合理,病情管理控制不理想,疾病负担沉重等几个方面。
面对上述问题,医生应从患者获益的角度来权衡疾病管理策略,重视疾病的全程管理,不忽视早期治疗,对于中、重度患者合理用药,以期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
慢阻肺早期尽早开始治疗或可延缓疾病进展
慢阻肺患者早期虽然没有症状,但肺功能已经开始下降。通常患者出现气促等症状时肺功能已经损害超过 50%,丧失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慢阻肺的治疗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治疗。
会上,钟南山院士介绍了国际上第一个对早期无症状的慢阻肺患者进行临床干预的 Tie - COPD 研究,经过 2 年的噻托溴铵治疗,初步结果显示:噻托溴铵能够显著改善慢阻肺早期患者的第一秒呼气容积(FEV1)谷值、峰值和 用力肺活量(FVC),降低 FEV1 峰值年下降率,持续改善患者慢阻肺评估测试(CAT)评分,慢阻肺急性加重(AECOPD)发生风险更低,而其安全性与安慰剂相当,提示噻托溴铵治疗早期慢阻肺有效。
钟南山院士指出,医生应重视对慢阻肺的早期诊断,对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同样应当开始进行治疗,尽量延缓肺功能下降,延缓疾病进展。希望慢阻肺的早期治疗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以为更多临床医生和患者认知,让更多患者早期获益。
慢阻肺中、重度:预防急性加重应优化药物选择
对于症状多和风险高的慢阻肺患者,常因疾病控制不加导致急性加重反复发生甚至住院,而优化药物选择,对于预防急性加重的发生至关重要。抗胆碱能通路是慢阻肺的重要发病机制,长效抗胆碱能药物思力华®噻托溴铵可以选择性阻断 M1、M3 受体,显著慢阻肺症状,降低急性加重的风险。超过 200 项的临床研究验证了噻托溴铵在慢阻肺治疗中的作用。
为期 4 年的 UPLIFT 研究结果显示:噻托溴铵能有效预防重度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加重,显著降低 14% 的急性加重风险,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发生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不良事件的风险。
另一项比较噻托溴铵单药与沙美特罗联合氟替卡松(SFC)50/500 μg 在减少重度和极重度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发生率的 INSPIRE 研究结果显示,噻托溴铵单药与沙美特罗联合氟替卡松治疗对急性加重发生率及急性加重住院率的作用相当。
随着对慢阻肺疾病认识的加深,有越来越多关于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在慢阻肺患者中的作用的讨论。GOLD2015 更新版中增加了 WISDOM 研究的结果:对于接受噻托溴铵、沙美特罗和 ICS 联合治疗的稳定期重度慢阻肺患者来说,逐步撤除 ICS 的治疗方案与继续应用 ICS 相比,在降低急性加重风险效果相仿,WISDOM 研究为慢阻肺患者从三联治疗减为二联治疗提供了证据支持。WISDOM 的分析显示 ICS 可为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较高(≥ 300 个细胞/µL)的患者带来降低急性加重风险的效果。
慢阻肺的长期治疗以吸入方式为主
钟南山院士在谈到慢阻肺的长期治疗时,提到治疗方式以吸入给药为主,吸入治疗的局部作用可以使得支气管舒张,具有抗炎作用。药物颗粒一般是 1~5 µm,平均 3~4 µm,能够到达比较远端的支气管,目前更细的颗粒,例如 1~3 µm 的益处还需要更多试验证明。
吸入装置的特性也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临床治疗中,发现患者由于错误操作,导致药物肺部沉积率低,剂量不稳定等情况时有发生,影响治疗效果。为了使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给药装置也在不断更新,含有噻托溴铵的能倍乐软雾吸入装置喷雾持续时间更长且速度缓慢,理想药物颗粒(2~6 µm) 含量高达 70%,保证了药物的高效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