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我国 2016 重症 CAP 的诊断标准:符合下列 1 项主要标准或 ≥ 3 项次要标准者可诊断为重症肺炎,需密切观察,积极救治,有条件时收住 ICU 治疗。
主要标准:(1)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2)脓毒症休克经积极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次要标准:(1)呼吸频率 ≥ 30 次/min;(2)氧合指数 ≤ 250 mmHg;(3)多肺叶浸润;(4)意识障碍和(或)定向障碍;(5)血尿素氮 ≥ 7.14 mmol/L;(6)收缩压<90 mmHg 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
那么,2016 版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推荐的诊断思路是什么?如何合理安排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原学检查?动态评估 CAP 都需要注意哪些指标?从经验性治疗到精准治疗,调整治疗方案需注意什么?本例社区获得性军团菌肺炎的典型与非典型临床特点分别有哪些?以及喹诺酮类药物与大环内酯类药物效果比较结果如何?
本期丁香公开课,丁香园特邀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一民主治医师,和大家从 1 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讨论临床诊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