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对于肺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时患者进行自主呼吸,会增加跨肺压和潮气量,加重肺损伤。但不少临床医生认为,使用容量控制通气(限定了潮气量和跨肺压)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患者自主呼吸时的肺损伤。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日本大阪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 Takeshi Yoshida 等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指出:容量控制通气可以限定潮气量和跨肺压,但并不能避免肺损伤的发生。文章发表在近期出版的 AJRCCM 上。
研究设计
研究中 11 只肺损伤兔子分别接受容量控制通气(容控)和压力控制通气(压控)。研究人员通过动态 CT 评估了这些兔子接受机械通气(保留自主呼吸)时的肺通气情况。
研究人员通过食管球囊压力测定,监测了机械通气时有自主呼吸和无自主呼吸时的跨肺压 PL(es)。研究人员通过胸膜内直接测压法监测了下肺(重力依赖部位肺组织)的胸膜内压力(PL(dep)),并将该 PL(dep) 视为局部下肺的跨肺压。
研究人员比较了总跨肺压和局部下肺跨肺压在吸气和呼气时的差值(△PL(es) 和△PL(dep))。
研究人员同时通过电阻抗断层成像法(EIT)评估了一个大型动物(猪)和一名 ARDS 患者机械通气时的肺通气情况(伴或不伴自主呼吸)。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压力控制通气时,自主呼吸会增加总跨肺压 PL(es);容量控制通气时,自主呼吸不会改变总跨肺压 PL(es)。
但不论是压力控制通气,还是容量控制通气,自主呼吸时,在下肺区域的通气模式是相同的:均可以观察到 Pendelluft 现象(自主呼吸时,肺泡气体会从非重力依赖肺区移动至重力依赖肺区);自主呼吸吸气起始阶段,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和容量控制通气模式下,下肺过度充气的程度是相同的。
研究发现,相比无自主呼吸时的容量控制通气,合并自主呼吸的容量控制通气模式,虽然潮气量和总跨肺压 PL(es) 相同,但是合并自主呼吸时下肺区域肺过度充气更明显,局部过度充气可达到无自主呼吸时的 2 倍甚至以上。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下肺部位肺组织顺应性显著下降,肺组织呈固态,下肺跨肺压显著增高,即△PL(dep) 显著增高。对于肺损伤患者,仅监测食管内压会低估自主呼吸时下肺胸膜压的改变情况。
小结
上述结果说明,容量控制通气虽然可以限制潮气量和跨肺压 PL(es),但是并不能减少自主呼吸所造成的肺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