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患者是从先在医院接受初始机械通气治疗,出院后继续家庭机械通气(HMV),但这样产生的费用很高,对患者而言,是沉重的经济负担。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家庭进行首次机械通气,结果会怎样呢?
来自荷兰Groningen大学肺病研究所的Hazenberg教授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家庭行首次机械通气与医院行首次机械通气效果相当。文章最近发表在Respiratory Medicine上。
该研究共纳入77例患者,其中38例患者在家里就已经开始机械通气治疗(家庭组),剩余39例患者则是在医院行首次机械通气治疗(医院组)。所有纳入的受试者都是由于神经肌肉或者胸廓疾病而导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主要观察指标为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次要观察指标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经济费用。
远程监控用于给予家庭组看护人提供治疗信息,如经皮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和通气参数等。随访时长为6个月。
研究结果显示,医院组的PaCO2降低了0.72 (SE ± 0.16) kPa,而家庭组降低了0.91 (±0.20),两组的PaCO2都有显著性改善,而且家庭组的改善情况并不亚于医院组。两组的生活质量都有显著性的改善,而且家庭组改善同样不亚于医院组。
该研究首次发现,对于神经肌肉和胸廓疾患导致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家庭进行首次机械通气的效果与在医院使行首次机械通气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别。
首先在家庭进行机械通气同样可以显著改善气体交换和生活质量,而且与医院的标准化治疗相比,此方法安全,方便可行,并且平均可以为每位患者节省3000欧元的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