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毛细血管肺动脉高压是指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25mmHg且肺动脉楔压(PAWP)≤15mmHg。目前指南推荐在呼气末测量PAWP。然而,这在临床中并没有普遍推广使用,而且这种方法也许会对人体生理状态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来自于美国波士顿迪肯尼斯医疗中心的LeVarge教授等展开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单纯依靠呼气末肺动脉楔压导致肺动脉高压分型错误。文章最近发表在PULMONARY VASCULAR DISEASES杂志上。
该研究共纳入了能自主呼吸并接受右心导管检查的329名患者,根据临床超声心动图检查,把病人分为前毛细血管型、后毛细血管型和混合型。追踪回顾比较了呼气末PAWP和完整呼吸周期的mPAP,并测量PAWP呼吸相的相关预测因子。
研究结果显示,前毛细血管型有29%的患者呼气末PAWP (>15 mmHg)升高。呼气末PAWP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之间没有人口统计学和病史的差异。呼气末PAWP升高组右心房压力显著升高,呼吸相PAWP变化也更大。
在所纳入的患者当中,PAWP的呼吸相变化与患者身高体重指数(BMI)及左心室舒张末压呼气相变化成正性相关。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前毛细血管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呼气末PAWP >15 mmHg,这可能是由于胸廓内自发的呼气末正压导致的。这表明单纯依靠呼气末肺动脉契压将误导肺动脉高压分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呼吸周期中平均肺动脉楔压或许是一个更加精确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