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乌迪内圣母医院 Duri 医师等近期报道了一例非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在机械通气后出现巨大纵隔气肿的病例。文章发表在 BMJ 上。
病例介绍
该患者因非创伤性 ARDS 给予机械通气治疗,使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吸气压力为 20 cmH2O,呼气末正压(PEEP)为 8 cmH2O。患者出现了右锁骨上皮下气肿。
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巨大纵隔气肿,无气胸,与 Macklin 效应一致。即:因钝性肺泡破裂,导致空气沿肺血管间隙进入,到达纵隔(见箭头处)。
虽然外伤性 Macklin 效应较常见,但是有时 Macklin 效应也可见于 PEEP 水平较低的机械通气患者。
鉴于这名患者无气胸和纵隔移位,故给予行保守治疗。部分情况下,出现巨大纵隔气胸患者需行胸腔引流术和气管切开术。
延伸阅读:「Macklin 效应」与「纵隔气肿」
1. Macklin 效应
Macklin 效应,是由 Macklin 最早在 1944 年提出,即终末肺泡破裂后,由于肺远端和肺门的压力阶差,气体进入肺间质并沿肺血管间隙向肺门扩散,然后沿着气管间隙或淋巴管系到达纵隔,形成的纵隔气肿。
2. 纵隔气肿
其常见病因为外伤性,可发生于钝器或锐器损伤后;有时也可为自发性,无明显外伤原因所致。
纵隔气肿常无显著的临床表现,易漏诊或延迟诊。当出现相关症状时,如高度怀疑纵隔气肿,需尽快诊断。
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胸痛,还有咽痛、吞咽困难、进食困难、颈部不适、持续咳嗽、气急等。颈胸部的皮下气肿是纵隔气肿的特征性表现之一,部分可有 Hamman 征,心音遥远;极少数同时伴有气胸和心包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