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循环组蛋白的治疗或可改善严重创伤后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生存率

2013-02-24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sd3212
字体大小
- | +

急性肺损伤是严重创伤后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出现很容易使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尽管急性肺损伤已成为此类严重创伤患者迟发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催生了许多相关学说,但其发病机理至今仍不完全清楚。而有关小鼠组蛋白所致毒性的发现,则为人们阐明急性肺损伤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为探讨血循环中的组蛋白在创伤性肺损伤发病中的病理作用,来自英国全国卫生研究所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英国皇家利物浦大学医院的Simon T. Abrams及其同事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2013年1月15日出版的《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杂志上。研究结果显示:循环组蛋白可能是改善此类患者生存预后的一个可行的治疗目标。

研究者测定了重度创伤患者血循环中组蛋白(循环组蛋白)的含量,并分析了其与呼吸衰竭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AFO)得分的相关性。此外,研究者还利用细胞和小鼠模型研究了循环组蛋白含量与呼吸衰竭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AFO)得分之间的因果关系。

该研究的主要结果为:在一组52例严重非胸部钝挫伤的患者中,所有患者的循环组蛋白均在创伤后迅速飙升到了对培养的内皮细胞具有毒性的水平。而且,这种循环组蛋白的高水平与患者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SOFA评分、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以及凝血激活标志物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在体外研究中,组蛋白可损伤内皮细胞,刺激细胞因子的释放,并能诱导嗜中性粒细胞细胞外诱捕网的形成和髓过氧化物酶的释放。组蛋白通过这些物质的直接膜作用及由此而产生的钙离子内流引发了细胞毒性的产生。在对小鼠模型的研究中,小鼠在受到创伤或输注组蛋白后,其细胞因子、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以及凝血激活标志物均迅速显著增加。病理检查显示:肺是模型鼠的主要受累器官,其肺部可出现水肿、出血、微血管血栓形成、以及中性粒细胞聚集等表现。而抗组蛋白抗体可以减少这些变化;并能保护小鼠,使之免于组蛋白所致的致命性损伤。

该研究结果揭示了严重创伤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的一种新机制;此外,该研究还显示:循环组蛋白可能是改善此类患者生存预后的一个可行的治疗目标。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angzhiga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